在平常生活中,食物增加劑許多見。說它被妖魔化,一來是老百姓缺少此類常識,二是經營者利欲熏心,三是行政法律的手還不能伸得那么長,存在監管不嚴,或許監管虛化,影響了消費者的采購決心。當前已經有過報導的違法運用食物增加劑,有在乳制品中增加三聚氰胺,在火鍋底猜中增加罌粟殼,在腐竹、肉丸、涼粉、涼皮、面條、餃子皮中增加硼酸與硼砂,在蜜餞、銀耳、龍眼、胡蘿卜、姜中運用工業硫磺,在冰淇淋、肉皮凍中增加工業明膠,用工業酒精勾兌假酒等,還有許多食物在亂用增加劑。
標準運用食物增加劑,要經過相關部門制訂標準,讓經營者把握。經營者當然需求良知,但讓他們能守住良知,又需求靠行政法律和監管部門的盡力。有的經營者明示沒有運用增加劑,有的產品在包裝上標示“不含色素、不含防腐劑”等字眼,但這些行動沒有監管部門的認可,或許正本就是假大空的自說自話,仍是解決不了食物增加劑及其食物安全的疑問。
對消費者而言,食物增加劑疑問與食物安全疑問,是同一個論題。消費者對食物市場的信賴,首先是對食物安全監管部門的信賴。什么時候,監管部門能把違法運用食物增加劑的食物堵死在生產線上,大家什么時候才會對食物市場提振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