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為貫徹落實《健康上海行動(2019-2030年)》、《上海市國民營養計劃(2019-2030年)實施方案》等有關目標,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含糖飲料健康提示標識試點應用及效果評估實施方案》,在全市159家試點商超及便利店開展含糖飲料調研試驗,通過懸掛具有警示作用的“紅黃綠”含糖飲料標識提醒消費者適當購買含糖飲料。
針對“含糖飲料”問題,從相關主管部門到行業機構,都實施過不同維度的應對舉措。究其原因,則是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發病群體的年輕化趨勢愈發明顯。《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為11.9%,糖尿病前期檢出率為35.2%,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類型。長期慢性高血糖,可導致眼、神經、腎臟和心血管等組織和器官的損害而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大量占用社會醫療資源。“含糖飲料”成為個人健康和社會資源共同的負擔。
面對這種情況,國際范圍內同樣有很多政府部門參與控糖行動的參照樣本。2021年底,新加坡政府發布《食品條例(第2號修正案)》,根據飲品含糖量與飽和脂肪含量,將飲料分為A、B、C、D四個等級,告訴消費者對應飲品的含糖情況,并禁止發布與“D”級Nutri-Grade飲料相關的廣告。
新加坡的舉措,進一步放大了消費者的知情權,為很多國家“控糖”“減糖”的政策推動和市場監管提供了范例,也為眾多飲料品牌提供了產研方向,從供給、需求端促推健康飲品發展。
在我國,可口可樂等國際巨頭憑借既有優勢,以零度可樂等“無糖”產品收獲了一大批消費者。國產健康飲料品牌元氣森林則后來居上,憑借對市場的深入洞察,開創了“無糖氣泡水”品類,并與江南大學合作設立國內首個“減糖研究院”,率先使用天然代糖赤蘚糖醇。讓元氣森林氣泡水在口感、安全性、健康度、制造成本等多項指標上實現了完美平衡,真正做到“減糖”不“減味”。
市場的正向反饋也從側面印證了元氣森林的前瞻性。2019-2021年,元氣森林連續三年取得巨大增長,作為成立僅七年的新消費企業,在全球飲料業的健康、無糖化趨勢上走在了行業前列。
當前,處在轉型之中的“舌尖經濟”對行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無論是此次上海“紅橙綠”標識的推廣,還是元氣森林的發展路徑,都是未來行業發展的可循之徑。也期望能在各界共同努力下,為國民健康飲食探索更多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