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有效融合、互相補充?構建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記者了解到,過去一年,我市教育主管部門、教科研單位及多所中小學在家校共育方面,下足功夫做了很多創新實踐,探尋家校共育的新路徑。各具特色的家校共育課程、成立家校協同中心、開辦家長學校、開展各類家庭教育大講堂、家長進課堂、成立志愿者護衛隊……家長們參與的主動性不斷被激活。
定制特色課程 陪伴孩子們幸福成長
與家庭和社會相比,學校作為教育的專業機構,在協同育人方面具有主導作用。
學校要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學校和家庭常態化密切聯系,及時溝通學生情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此次《意見》發布,為家校共育提出了更明確的方向。《意見》還特別提出學校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庭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關于家校共育,一直都是各學校關注的重點,我市不少學校精心構建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讓家長充分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我們建立起‘123’陽光幸福大講堂家校共育課程體系,開設了‘爸媽好課堂’、‘家長學校’、‘幸福加油站’三種類型的課程,讓家長充分參與學校管理和課程建設。”據未央區西航三校校長,西安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辦公室主任楊輝介紹,學校傾心服務孩子成長和服務家長需求,提升家長自身素質,提升良好家風,提升親子互動頻次和質量,與學校共同陪伴孩子幸福成長。
“我們構建Family+家校育人課程體系,提出了family+的家校共育模式。”浐灞二小校長黃蓓介紹,Family+是以家庭為中心,+學校、+社會;這個“+”還代表家庭與學校、與老師的關系,與其他家長的關系,與成長、責任的關系……Family+育人模式以家庭為主體,以學校為主導,構建促進兒童幸福成長的教育共同體。
港務區師大陸港小學也面向全體家長,以“蒲公英”大講堂的方式,為80后家長量身打造家庭教育課程。
多形式生動實踐 喚醒家長內驅力
教育絕不僅是學校一家之事。《意見》明確,家長要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家庭教育指導和家校互動活動,充分理解學校正常教育教學工作。
對此,各學校也是下足了功夫,通過專家講座、編印書籍、勞動實踐活動、家長節、家長志愿者護衛隊用愛“護學”等一系列生動的實踐行動,以此喚醒家長的內驅力,深度推進家校共育。
據了解,經開七小建校初就成立了家校協同中心。對骨干教師的家庭教育知識進行系統培訓和指導;在家長群體中定期開展“星星家校主題研習會”,提升家長認知。還邀請全國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教授開展家校社專題報告,促使家長、學生和學校共成長。
“學校開辦了家長學校,通過‘校本培訓’‘專家講座’,定期對家長進行系統培訓。”據陜西省西安愛知中學相關負責人介紹,培訓內容涉及親子關系、孩子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創建學習型家庭等方面;組織開展“智慧媽媽課堂”,編印各類書籍,贈送家長學生,引導他們汲取教育和成長的智慧和方法。
家長進學校、上講臺在很多學校也已常態化開展。安全知識講座、城市交通、做三明治、制作沙畫……“家長老師”的別樣課堂豐富多彩,很受孩子們喜歡。在經開七小,這樣的“別樣課堂”已舉辦了十余期。“家長是學校最為豐富的校外教育資源庫,學校將家長請進學校、走上講臺,為家校共育注入了新活力。”校長賀芳說。
家長們參與熱情也很高,在許多家長看來,各具特色、豐富多樣的家校共育課程,也為他們打開了新視野,找到了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如今,我們越來越多的家長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同盟軍和合伙人,形成了家校教育共同體。”家長喬先生說。
“我特別樂意參與家校共育活動,有機會走上講臺,用自己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邊界。”家長魏女士深有感觸,她認為,參與家校共育也使父母有機會深入了解孩子在校期間的思想情緒、學業狀況、行為表現和身心發展等情況。
家校共育 凝聚“家-校-社”三級力量
《意見》提出了“堅持育人為本、堅持政府統籌、堅持協同共育、堅持問題導向”的四項工作原則,同時明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目標。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有機銜接、協同配合是促進兒童青少年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如今,在西安,“家-校-社”三級力量正在不斷凝聚。
據了解,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多形式助力學校探索家校共育實踐路徑,成立西安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出版家庭教育系列叢書,還用課題驅動家校共育理論提升與實踐落地等,為家長和教師提供了家校共育的實踐指導。
隨著《意見》的發布,下一步學校還將如何推進家校共育,營造良好育人生態?
楊輝說:“學校將繼續打造多元化平臺,把優質資源都綜合到家校共育的平臺上,同時明確靶向,結合不同家長個性化的需求,開展更有特色、家長和學生更喜聞樂見的互動活動。此外,不斷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培養更多家庭教育雙師型教師,邀請專家進校園,加強課題研究引領等,讓家校共育更深入推進。也希望更多家長積極參與家校共育活動,把家庭教育中困惑的問題呈現給學校,共同解決孩子成長問題。”
賀芳表示,“學校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機制,更深度激發家長主動參與的熱情,打開‘圍墻’,讓育人的場所無限延伸,讓家長走進學校和老師高效配合,讓孩子走出校園在老師和家長的陪伴下做更多有益的社會實踐,讓一周5+2的時間,收獲大于7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