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觀念,讓理念“新”起來。廣泛深入開展新時代教育思想大學習大討論活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要求,深刻認識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形勢要求,把思想、認識和行動高度統一到學校制定出臺的《關于全面強化本科教育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實施意見》上來。啟動實施“教學質量提升工程”,把打造“金課”作為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重大項目。圍繞“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先后出臺《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等建設文件7個,以新理念引領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實施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統籌做好各學科專業、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圍繞強化頂層設計、建立教學體系、提升教師能力、開展研討交流、啟動示范建設、舉辦教學競賽、評選優秀案例、開展教改研究、健全督導評價、拓展建設路徑等諸多方面,對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系統性探索和實踐,推動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起了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靶向設計,讓課程“優”起來。立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錨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標《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吸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對46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重構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構建知識、能力和素質矩陣,促進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養成的有機融合,提高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吻合度。聚焦新工科、新文科建設,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開發建設省級線上一流課程9門、線下一流課程2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6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門、課程思政樣板課程4門。著力增加優質課程資源供給,培育建設校級一流本科課程69門,通過中國大學MOOC、超星爾雅、智慧職教等網絡教學平臺引入全國高校優質課程資源近700門。18門課程正式上線愛課程資源共享平臺,累計上傳視頻、課件、參考資料、試題等各類資源900個,累計選課人數達5400余人次。
提升能力,讓教師“強”起來。學校2012年成立教師發展中心,2019年成立黨委教師工作部,健全教師發展多部門協同組織體系,完善教師發展培訓、保障、激勵、督導等制度20個。出臺《教研室設置與管理辦法》《教研室達標建設實施辦法》,規范基層教學組織設置管理,建立健全基層教學組織72個,教師全員納入基層教學組織。推進基層教學組織達標創優建設,90%以上的校級教研室實現達標,省級達標率近70%,2個教研室被認定為市優基層教學組織,11個教研室被認定為省優基層教學組織,構建起了校、市、省三級基層教學組織建設體系。推動教師培養培訓常態化,實現新入職教師上崗培訓全覆蓋。健全以老帶新、以優促新幫扶導師制,實現青年教師業務素質考核一年過關、二年達標、三年創優。實施“課程建設能力提升行動”,依托“科技講壇”,定期邀請課程建設專家講學指導,提升教師課程規劃設計能力、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創新方法,讓課堂“活”起來。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基于“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手段,大力推進智慧校園、智慧教室、智慧課堂等智慧教學建設,通過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的連接重塑帶動教育教學創新。深化與教育科技企業的合作,舉辦“打造線上線下混合金課提升教師智慧教學能力”系列培訓,提升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素養和能力,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探索實施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教育。每年組織開展“課堂教學創新大賽”暨教學觀摩活動,以賽促教促研,引導教師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選擇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推廣運用探究式、討論式和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新模式,推動課堂教學從句號課堂向問號課堂轉變、從被動學習課堂向主動學習課堂轉變、從封閉課堂向開放課堂轉變、從知識傳授課堂向能力培養課堂轉變。
綜合評價,讓學生“忙”起來。出臺《考試質量管理手冊》,以激發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為著力點完善學生學業評價制度。健全知識、能力與素質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學業考核評價體系。堅持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強化對學生課堂學習的過程監測,加大課堂問答、學術論文、調研報告、作業測評、階段測試等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提升課程學習深度。科學設計課程考核內容和方式,綜合應用筆試、口試、非標準答案考試等多種形式,全面考核學生對專業基礎的掌握情況、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態度、情感、價值觀的養成情況,以考輔教、以考促學,積極引導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推進18門本科基礎理論課和大類專業基礎課教考分離,專業(基礎)課全部實現流水閱卷,提升課程學習的挑戰性。
改進管理,讓制度“嚴”起來。修訂本科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大綱,把教學大綱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遵循,要求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編寫教案、按照教案實施教學。建立教材遴選使用、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嚴把政治關、學術關、質量關。統一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馬工程”教材任課教師先接受培訓、后開展教學。實施專業核心課程主講教師負責制,落實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的要求。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開題、答辯等環節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實行論文查重和抽檢制度,嚴查學術不端行為,嚴把學位授予關。創新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學校主導、學院主體”教學工作評價機制,完善教師學生基礎評價、同行督導認定評價、院部管理評價、學校審定“三評一審”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改進、導向作用。加強評教隊伍培訓,建立雙向互評的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制度,學生通過“教學周報”及時向任課教師反饋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通過期末評學向學生反饋學習效果。
激勵保障,讓教學“熱”起來。統籌利用“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專項”等各類資源支持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設立專項資金,以項目建設經費的形式,給予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資金支持。把一流課程建設成效作為院(部)年度目標管理責任制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教師教學業績涵蓋各類教學成果、主參編教材、一流課程、指導創新創業項目和學科競賽等內容,提高教學業績在績效分配、職務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加大對教學業績突出教師的獎勵力度。設立優秀教學成果獎,開展“教學標兵”“優秀教師”“教學名師”“骨干教師”“拔尖教師”等獎項評選,表彰獎勵在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和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激勵教師不斷追求教學卓越。健全教師工資保障長效機制,逐年實現穩步增長。健全符合教師職業特點的工資分配激勵約束機制,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導向作用,充分調動教師教學工作積極性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