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余年的探索,億利集團逐漸闖出一條光伏治沙之路。
趙晉靈表示,億利集團在治沙過程中,治理了大量的荒漠化土地。“庫布其沙漠年均日照超過3180小時,未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建設成本相對較低,依托以上資源優勢,億利庫布其創新性地打通了光伏發電消納與外送、制氫、儲能的產業通路,并形成了產業規模。”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億利集團在庫布其已建成運行710MW、在建200MW立體沙漠光伏。“10月中旬,由億利潔能聯合三峽能源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投建的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沙漠光伏項目和由億利自投的甘肅武威騰格里沙漠5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相繼開工。”趙晉靈說道。
趙晉靈算了一筆賬:庫布其1吉瓦的光伏治沙基地,能夠治理5萬畝沙漠,植樹生長每年可以固碳2.5萬噸;光伏電站每年發電16億度,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50萬噸,減排CO2約125萬噸。光伏治沙有效地實現沙漠綠化增匯和光伏綠色能源減排的雙向碳中和。
“碳中和背景下,光伏治沙模式應該有非常好的發展機遇。一是在沙漠植樹造林可以產生比較大的森林固碳,二是光伏板在沙漠上可以遮蔭,減少蒸發量,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同時光伏發電又是綠色的能源,可以減少傳統的化石能源的燃燒和排放,在減碳方面也有非常大的作用。”趙晉靈說道。
治沙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需要解決錢從哪里來、利從哪里得、如何可持續等復雜的問題。
“自1988年創立以來,億利集團由被動治沙到逐步發展成產業治沙,科技是核心利器。”趙晉靈表示,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沙漠治理成本大幅下降,造林效率大幅度提升。“公司總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業市場化投入、技術創新等模式,大規模發展沙漠生態修復、生態光伏、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生態健康、生態農牧業六大產業,隨著技術進一步創新,包括大數據、種質資源庫技術,以及智能植樹機器人等,讓沙漠治理的效率、產業化層次進一步提升。”趙晉靈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