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國家衛健委消息,正在趨于平穩的這一波國內疫情,是從7月20日的南京祿口機場開始,是一起德爾塔變異毒株輸入國內引發的疫情,是繼武漢疫情之后,波及國內范圍最廣,感染人數比較多的疫情。
現在疫情雖然趨于平穩了,但顯然還不是放松的時刻,在這波疫情當中,很多薄弱環節和短板也暴露得非常明顯,就連防控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線——醫院內感染都在鄭州和揚州的疫情當中發生,由此我們要補哪些短板?中秋和十一的假期不遠了,我們到時候能放松的出行嗎?
至少200張床配備1名感控人員,難度不小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醫院感染管理科 副主任 譚莉:我們的科室叫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醫院里面的防止醫務人員和患者發生院內的感染,院感的就是管天管地管空氣。
院感防控,千頭萬緒,最近一段時間,發熱門診成為譚莉和同事們近期工作的重點。在同濟醫院,各科室醫師要到發熱門診輪流值班,本周五,譚莉對即將輪崗的醫生進行院感方面的培訓。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醫院感染管理科 副主任 譚莉:在他每次進發熱門診的一個崗前培訓的話,我們都是必需的,對院感防控方面來說,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
8月初,揚州大學附屬醫院西區3名醫生確診新冠,而他們正是發熱門診醫生。而在5月份廣州疫情的源頭地荔灣區中心醫院,首位確診病例感染的原因也指向發熱門診。在最新一期的《中疾控周報》的一篇論文中,中疾控等機構的專家通過實驗論證,該醫院的發熱門診窗戶與對面中醫門診距離僅為77厘米,兩個建筑之間又有天花板,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空間,可能導致了氣溶膠傳播。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感染管理科副主任 國家衛健委醫療機構感染預防和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 高曉東:廣州的這個“握手樓”其實就是因為,它本身兩幢樓間隔的距離太近,而這兩幢樓上面下面都被各種各樣的東西把它封住了,所以造成上下都不通風,到最后就造成這樣一個局部有點類似,用一個管道把這兩幢樓的窗戶連接起來了。那這個時候就會造成氣流直接從一個污染的地方(發熱門診)直接進到我們另外一個診療區域里面。所以我們現在基本上希望新建的發熱門診要求跟周邊的建筑要有20米綠化的間隔帶。但實際上一線的城市,高樓林立的情況下,可能很多時候是比較困難的。
去年8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發熱門診建筑裝備技術導則》中指出,發熱門診應當設置在醫療機構內相對獨立的區域,與普通門(急)診相對隔離,并明確患者前往發熱門診的路線,盡量避免穿越其他建筑。自去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各地開始對發熱門診進行新建或改造。在山西呂梁的興縣人民醫院新院區,發熱患者通道和發熱門診都比較獨立。
呂梁市興縣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 主任康彥成:所有的患者通過這個大門,到了預診分診這里進行分診,凡是發熱病人經發熱門診通道到發熱門診就診。咱們醫院的發熱門診跟住院部間隔30多米,避免了交叉感染。
在上海,發熱門診標準化改造的要求更高。在剛剛完工,即將在9月份投入使用的上海瑞金醫院發熱門診綜合樓,記者看到,發熱門診獨立成為一棟綜合樓,發熱患者的掛號、檢驗、檢查、取藥、治療、留觀都在樓內實現。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 趙任:我們在里面做CT,包括做治療,甚至包括一些急救都在里面來完成,那么它完全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我們不僅僅可以作為一個哨點的醫院,同時也可以作為一個初步性治療的醫院。
本周,荔灣區中心醫院發熱門診仍舊停診,而中醫門診辦公室則加強了窗戶的密封。在多次參與院感督察的高曉東看來,一些老舊院區發熱門診暫時無法實現改造,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應該盡量開窗通風,增加換氣次數。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 國家衛健委醫療機構感染預防和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 高曉東:一旦開窗通風以后,就可以降低我們整個環境當中氣溶膠的濃度。通過大氣的稀釋它整個的病毒載量會明顯下降,就不足以引起我們人群的感染,如果不能開窗的話,加一些機械的通風,增加一些換氣次數,一般來說是不建議大家把整個的窗戶封得很嚴的。
加強院感防控,硬件條件的改善重要,感控人員的配置更加重要。長期以來,感染管理科在醫院中的地位不高,很多人分不清感染管理科和感染科,感控人員數量不足、晉升困難,待遇也普遍不高。而且由于高校中沒有相應的學科,感控人員大多從其他崗位轉型而來。在同濟醫院,譚莉的原專業是公共衛生,而在興縣人民醫院,院感科主任關俊慧此前是一名護士。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 國家衛健委醫療機構感染預防和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 高曉東:本身(院感)它不是學科的情況下面,我們晉升就沒有專門的途徑,從護士條線過來的,那你還是從護理層面去晉升,醫生條線進來的,那你從臨床醫生這條線去晉升,跟其他的本身這種臨床醫生或者本身做臨床護理的人員,又有很大的差別。另外一方面待遇相對來說不高,而且現在就覺得壓力越來越大,所以人員相對來說就很多人不愿意來。
本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的一份通知要求,全力支持醫療機構感控部門配備人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減感控人員數量。非定點醫院原則上按照“每150—200張實際使用病床配備1名專職感控人員”。對于不少醫院而言,短時間內完成這樣的要求難度不小。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 國家衛健委醫療機構感染預防和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 高曉東:人數量是一方面,其實質量還是蠻關鍵的,如果吸引不到好的這種感控的專職人員,自己的能力水平都不夠,提了很多錯誤的做法,反倒會起一些反作用。怎么吸引我們好的人才,確實是我們面臨比較大的一個難題。
白巖松:
說到外防輸入,很多人會想到國境邊防哨所,國際航班的停靠機場,甚至會想到進出口貨物繁忙的港口,但在這樣的鏈條之中,可能很少人會想到海員。在船上工作,封閉的空間當中一旦感染了新冠病毒,就會產生連鎖反應,這個時候船在海上,如何靠岸?靠哪個岸?如何安全地對他們進行救助?
海員遭遇疫情:登陸難、換班難、治病難、回家難
這是一艘原本計劃30日停靠廣州某電廠碼頭卸貨的煤礦貨輪,17名海員工作已到合同期,另外4人已超合同期3個多月。但碼頭回復,可以卸貨,但不能換班。作為輪船管理方的顧劍文,這幾天為此吃不好睡不好。
某國際船舶管理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顧劍文:全球船的航行是不間斷的,那么隨時都有換班的船,一個是船員的話,心理壓力很大,另外身體很疲憊,就像我們開車駕駛一樣,如果你不休息,連續駕駛會出問題,到(合同)期要按時休假。另外國際公約和國際海事組織,對海員休假都有要求,不能超期,達到12個月的話,是不允許航行的,會扣船的。那么船長的壓力也很大,所以這樣的話再不換班,船舶安全也沒有保障。
顧劍文透露,除廣州、山東和江蘇兩個碼頭本周分別對其管理的另外兩艘輪船,均采取類似回復。本周五晚,他發來媒體報道,某輪船因無法換班,船員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據其觀察,一些地方主張,若檢出海員核酸陽性,碼頭就要關閉,為保證碼頭運行,不換班變得較為普遍,顧劍文用“很嚴峻”來形容這種現象。
而就在本周三,廣東海事局原局長梁建偉發表文章,相對于處置順利的航空防控,我國海員目前存在離船登陸難、換班難、治病難、回家難的四難問題。
某國際船舶管理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顧劍文 :因為(疫情)防控,每個地方的政策不一樣,大家由于把防疫放得很重要以后,很多地方的港口,以隔離酒店沒有位置為借口,拒絕海員換班。比如說(航空)機組是路途比較短的,我們(海運)路途比較長,我從美國開了20天回來了,那20天有沒有病毒(感染)早就知道了。
在顧劍文眼里,海員是疫情中的逆行者,中國85萬名海員持續從全球各地運回大宗商品、能源等,并為出口貿易保駕護航,其工作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他發現,這些社會運行中的“關鍵人員”往往需花費高昂成本,遠赴國外碼頭,經歷繁瑣程序,再搭乘少得可憐的航班繞道回國。
本周四,交通運輸部表示,為保障海員航行安全,我國先后頒布了七版“海員疫情防控指南”,鑒于各地防疫差異,個別港口換班不順暢。顧劍文和梁建偉認為,相對航空防疫的完善條目,碼頭則沒有兼具強制力的明確指引,地方在換班與防疫之間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
老吳即將成為第三名出院隔離的海員,而他所在的“弘進”輪已駛離舟山開始作業。就在近一個月前,從菲律賓始發的“弘進”輪開始了危險之旅。出發后,隨即有人發燒,病癥迅速蔓延。8月3日,船舶故障停留舟山,并向舟山求救,次日,老吳同事發了求救視頻,但直到8月8日,舟山才啟動轉運收治程序,其間似乎出現了5天空檔期。
舟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副局長 鎖旭東:我們有兩方面的工作,一個還是在溝通情況,向上反映情況,再有我們在這一段時間里面,在緊急研究這條船的處置方案,因為是一艘非我們目的港的一條重載船舶,要找一個處置的地方是比較難的。
舟山市衛健委副主任 徐方明:我作為衛健委副主任,分管疫情防控這一塊,我們有這方面的顧慮。因為舟山是一個海上的交通樞紐,7條國際航線里面,其中6條是穿過舟山的,舟山海域可能會有很多類似的患者到我們這里來,給我們的疫情防控會造成非常大的壓力。
事實上,今年四月,舟山曾處置過一起非目的地港疫情。面對“弘進”輪求救,相關部門制定《“弘進”輪患病船員轉運方案》,但實際工作比空港更加復雜。
舟山市衛健委副主任 徐方明:為什么會選擇在深夜晚上11點多的時候轉運?因為第二天的天氣有雨有風有浪,不利于轉運,而且也不利于去消毒,消毒液噴灑上去以后,要么稀釋了,要么被沖走了。還有是不是滿載,空載等等。所以說船上必須要有人值守,值守的人是不是都是健康的,等等。還有海事方面的規定,海關方面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原本三天的核酸核對檢測,利用海關和衛健人員雙采雙檢縮減到15小時,且迅速集結醫療專家組,抽調地方、省級甚至是邀請天津的消殺團隊,而海員則按癥狀輕重分批次轉運。徐方明坦言,只靠舟山的力量,無法完成本次疫情處置。
舟山市衛健委副主任 徐方明:我們專門做了醫廢轉運方案,船上你們可以想象一下20多名船員的一些生活物資,包括食品全部要進行徹底消毒,而且全部要從“弘進”輪吊下來。第二,專用醫廢清運的碼頭,然后是專班來監督,那么誰來監督呢?那我覺得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們自己的衛健委主任,他自己親自到醫廢專用碼頭,穿著防護服在現場緊盯了三個小時,就盯在那里,你是不是醫廢垃圾從垃圾轉運船,到碼頭到裝車是不是整個是閉環管控,是不是在嚴密按規范的防護下面去做的。
舟山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張國強:這次“弘進”輪的船員,他患的都是德爾塔(變異株感染)。特別值得想推薦的,就是把病人所需要治療的、檢查的所有工作的內容,都放到了那幢大樓里邊。醫療、護理、生活、照護、包括核酸檢測、血液檢驗和CT檢查,是得到了絕對閉環管控。
目前,舟山對剩余海員繼續進行有序治療。面對此次海運疫情處置大考,徐方明依然在反思舟山需要補強的地方。去年四月至今,全國累計完成國際航行船舶船員換班27萬余人次,其中針對船員傷病救助1600余人次。但是到底還有多少疲乏的海員需要換班,未來可能有多少海員需要救治,顯然,舟山之后,各屬地碼頭既要有精準的預判政策,更要有智慧的人道。
白巖松:
一轉眼就到了八月底,離計劃中秋和國慶的出行不遠了,但是在這波疫情剛剛趨于穩定的背景下,很多人都會想中秋尤其是國慶能夠順暢地出行嗎?
其實對于旅游業來說,恐怕也靠著將要到來的中秋和國慶,好好恢復一下元氣呢!但愿望是美好的,現實如何迎接愿望?
本周三張家界調整為全域低風險地區,被按了暫停鍵23天的這座旅游城市解封了,接下來將如何開門迎客?
旅游業占GDP57%,解封后的張家界如何復蘇?
本周五,這座因本輪疫情停滯許久的旅游城市張家界,終于開門迎客,當前主要景區已經重啟,并在重啟初期實施門票半價的優惠。
張家界導游 劉洋:如果不是因為疫情的話,正常情況下一天至少會有兩萬人會到這來,現在就只有我們一個團隊在這里。
導游劉洋是當地1.6萬余名旅游從業者中的一員,重啟首日,他接待了一個規模并不大的旅行團。雖然游客并不多,但仍像劉洋一樣的從業者看到了希望。
張家界導游 劉洋:旅游行業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行業,所以當有這種疫情發生的時候,它的這種影響非常巨大,可以說目前為止我們張家界的這些導游群體都處于一個暫時失業狀態。導游的職業它是一個與人打交道,與人接觸的一個行業,所以他會接觸到各個地方的游客。這個疫情結束之后,對于旅游從業人員的這種疫情防控的管控肯定是比以前更加嚴格了。
張家界此次疫情中,曾發生因導游感染而造成的疫情傳播,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質,他們需要頻繁接觸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此次疫情讓當地意識到,加強對旅游從業者的管理十分必要。今后,對其開展每周定期核酸檢測成為了張家界新增的防疫手段。
張家界武陵源區疾控中心副主任 夏劍波:在旅游旺季人員也容易出現擁擠、聚集出現疫情區域后難以及時發現。我們將增加對導游、景區一線服務人員每周一次核酸檢測,通過這些我們希望能夠達到早發現、早報告的目的。
在景區開業初期,當地還是以落實常規防疫手段為主,由于目前游客不多,且首批開放的景點多為室外景點,此類措施尚能嚴格執行。但因出現疫情而備受關注的魅力湘西劇場等室內演出場所,未來的開放方案仍在研判。
張家界武陵源區疾控中心副主任 夏劍波:室內的演出場所因為人群高度聚集,加上室內通風不良,所以是我們新冠疫情防控的重點。
面對傳播力更強的變異毒株,當地疾控人員認為,“錯峰、限流”等防控措施落實得越嚴格,疫情就越容易被控制。但一直以來,“白天逛景點、晚上看表演”已經成為不少到訪張家界游客的游覽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當地的旅游收入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游客的數量多與少,一旦因防疫壓縮游客規模,就會給市場帶來沖擊。
張家界武陵源區委書記 張龔:密閉場所對于新冠肺炎來說確實是防控起來難度非常大。我們旅游這個行業占了我們武陵源的GDP的57.1%,應該是超過一半以上了。第二個我們全區有1.6萬從事我們這個景區的各個行業的工作,所以疫情以來所有的景區全部關門,對我們整個景區的沖擊是非常大的。
今年3月,文旅部對劇院等演出場所下發過通知,提出防止“一刀切”現象,對疫情低風險地區,不再進行劇院等場所消費者人數比例的統一限制,各地有了更大的裁量權。但與此同時,如何破解“增加客流擴充收益”和“限制客流防控疫情”之間的矛盾,成了各景區在復蘇后的必答題。
春秋旅游副總經理 周衛紅:如果上座率不高的話,你想它的綜合性演出成本確實是在那。但是從疫情角度來說,就需要把人群的密集度要降低,尤其是這種大型的演出。是不是我們一定要通過特別巨大型的演出呢,小的也未必是不好。小劇場,包括這個沉浸式的、生活式的演出也非常生動。在這個被動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化為主動,其實可能要關注到演藝的周邊,包括它這個旅游產業鏈上的,綜合的這個發展,要進行相關的延伸。包括文創,我也是認為應該要納入綜合演藝的這樣一個收入來源,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另外,還有好的品牌輸出,這個本身也是一個經濟效益的來源。
放眼全國,南京景區在本周陸續開放,廣東、四川等地在近期恢復了因疫情停辦的跨省團隊游,疾控專家也表示,中秋十一仍可以在落實防控下正常出行。旅游重啟,預示著公眾與常態化生活的距離更近了一步。而旅游從業主體,在應對變異毒株引發的疫情中,摸索破局之路,也顯得十分必要。
白巖松:
病毒一直在變異,給我們的防疫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挑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魔高一尺,我們也在道高一丈,既積累著越來越豐厚的經驗,也應該會調整很多應對疫情的方式。
但愿我們是更從容,而不是更緊張,是更開放,而不是更封閉,是更接近光明的轉折,而不是黑漆漆的隧道看不到盡頭。但愿我們都能夠有信心地繼續努力,共同走出這疫情的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