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將至,河南南陽溫涼河畔一片郁郁蔥蔥。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仲景故里,考察醫圣祠、中草藥種植、中藥企業發展。此時的南陽,中醫藥文化傳承成績斐然,林立著73家中醫醫院、196個鄉鎮衛生院中醫堂、30個綜合醫院仲景苑、13個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和大量民辦中醫醫療機構;全市艾草種植超24萬畝,產值達7.2億元……
這是全國上下齊心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的一個縮影,更是百年來祖國中醫藥事業在黨的支持下生生不息、銳意進取的一個注腳。
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祖國的醫學遺產,努力保護、傳承和發展傳統中醫藥,堅持不懈推動中醫藥與時俱進,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秋收起義后,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提倡用中醫藥為軍民健康服務。1928年,對于剛成立不久的紅軍醫院——紅光醫院,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專門提到,“醫院放在山上,用中西兩法治療”。從此,注重發揮中醫藥作用的醫療衛生模式在革命根據地推開。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況,1950年8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確定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明確支持中醫發展。
1955年12月,衛生部中醫研究院成立的同時,全國首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開學,國家支持下的中醫藥科研和“西學中”由此發端。后來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畢業后即在該院工作,并成為上述研究班第三期學員。
改革開放春風吹起,中醫藥事業開啟了振興發展模式。
1982年4月,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在湖南衡陽召開。會議強調“突出中醫特色,發揮中醫藥優勢,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指導方針,為中醫藥事業和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進入21世紀,黨中央以及國家衛生主管部門對中醫藥工作更加重視,中西醫并重成為一以貫之的衛生工作方針。
2007年,“中西醫并重”及“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被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2009年4月,《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首次全面系統闡明了黨和國家對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方針政策。同年6月,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屆評選表彰30位“國醫大師”,名老中醫經驗的發掘、保護和繼承工作有了新的落腳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中醫藥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2015年10月,因青蒿素抗瘧研究的杰出貢獻而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后,屠呦呦表示:“這是中國傳統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同年12月,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提到,“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陸續出臺。從此,國粹發展有了國法的保障,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黨的十九大以后,中醫藥事業走上了傳承發展“高速路”。2019年10月,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同期印發。圍繞“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中醫藥行業不斷實現著一個又一個新突破。中醫藥全面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更是其中的最生動實踐。
疫情初期,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醫藥“三藥三方”在臨床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中醫藥經驗和成果又積極參與全球抗疫,中醫藥抗擊疫情的“中國方案”在全球百余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應用。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一攬子中醫藥發展支持政策出臺。生生不息的中醫藥,在新時代,再次吹響了奮發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