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前,餐飲企業現金流普遍較好,選擇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不多,但疫情的突發和反復暴露了餐飲企業造血能力不足的事實。尤其是綠茶餐廳這種以直營模式為主的企業,資金鏈壓力更大。”餐飲行業專家張饒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當下餐飲企業很受資本市場歡迎,赴港上市距離投資人也更近。
扎堆融資,抗風險能力存疑
在業內人士看來,疫情已經成為餐飲企業擁抱資本市場的助推器。資料顯示,近一年時間里,餐飲企業已發生近百次融資,最受矚目的新式茶飲賽道,奈雪的茶已率先披露了招股書。
綠茶餐廳與眉州東坡旗下的“王家渡”選擇了不同的上市路線,前者赴港上市,后者則希望優先考慮A股市場。但據媒體報道稱,綠茶餐廳赴港上市時間表及集資規模仍存有變數。
財聯社記者多次致電綠茶餐廳、眉州東坡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相關回復。
在業內人士看來,味千中國、呷哺呷哺、海底撈、九毛九等于近年內先后登陸港股,也為內地餐飲企業赴港上市打下了基礎。
“從政策端來說,港股上市比A股要容易;其次,港股對餐飲行業的關注度會比較高;第三,從整個國際化角度來說,餐飲企業在港股上市更容易得到國外資本的關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曾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除綠茶餐廳和王家渡外,2020年至今,亦有多家餐飲企業發生融資,其中番茄資本以近億元投資巴奴毛肚火鍋、加華資本近億元投資文和友等均為代表事件。
而餐飲企業紛紛擁抱資本的背后,是疫情下暴露出的抗風險能力短板。眉州東坡創始人王剛曾公開表示:“通過疫情,我發現要做成百年老店,上市是最好的途徑之一。一方面,上市后企業抵抗不可控因素的能力更強;另一方面,上市更有利于形成績效激勵。”同時,他透露,疫情期間眉州東坡一個月的損失達到上億元。
“疫情前,餐飲企業是現金流最好的行業之一,所以登錄資本市場的企業不多。疫情期間,房租、人力、供應鏈等成本都讓餐飲企業面臨巨大挑戰。”張饒表示,雖然外賣業務解決了部分需求,但平臺是強勢方,餐飲企業在與同業競爭外賣業務的同時,還要與平臺分享利潤。
此次傳出上市消息的綠茶餐廳和眉州東坡定位均為“平價”,定價在50元-85元不等。張饒認為,翻臺率是上述兩家餐廳盈利的關鍵,甚至在多數餐廳中,第一波客人是不產生利潤的,只有翻臺2次以上,才能盈利。
綠茶餐廳創始人王勤松曾公開表示,“我們是50元的人均,花的卻是500萬元的裝修費用。”這也說明,綠茶餐廳的成本端除了租金、人力等,裝修亦是重要一項。
“餐飲行業抗風險能力差,還體現在忠誠顧客越來越少,像綠茶餐廳主要開在商場內,同類型快時尚餐飲品牌不少,顧客選擇余地大,忠誠顧客就會少。”朱丹蓬稱。而有報道稱,目前商場餐飲淘汰期逐漸從5年降到3年,甚至到1年,在一些A類購物中心,還出現一家餐廳撤場最快只用1.5-3個月的現象。
疫情加速餐飲市場變革
其實,業內一直強調,餐飲企業上市并非一勞永逸,而應該是品牌更新的開始。
從同樣登陸港股市場的海底撈可以看出,上市后,雖然加快了開店速度,但翻臺率卻出現連續下滑。財報顯示,海底撈一線城市翻臺率已經落后于二三線城市市場,分別為3.4次/天、3.6次/天和3.6次/天。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撈整體翻臺率已經連續兩年下滑,與2018年相比,2019年海底撈翻臺率一線城市由5.1下滑至4.7,二線城市由5.3下滑至4.9。
據業內人士分析,加速開店導致單店利潤被攤薄,投資回報率隨之降低,高翻臺率也難以為繼。“目前比較普遍的解決方法是,餐飲企業開始零售化,海底撈、眉州東坡等均加大了該板塊的投資。”
據了解,眉州東坡旗下的“王家渡”主業就是從事眉州香腸、培根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及生產麻辣香鍋等調料。其背后資方番茄資本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中國餐飲零售化的發展跟疫情有一定關聯,但最根本的關系在于基于互聯網的平臺的出現跟底層生產技術的變化,成為了整個餐飲零售化的底層基礎。疫情釋放了這種餐飲零售化的需求,加上前端的銷售渠道相對已經成熟,接下來會有比較大的發展。”
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飲業投資人指出,現階段餐飲零售化也存在比較嚴重的泡沫化,跟風現象比較嚴重,該現象也有望在疫情后得到緩解。
不過,綠茶餐廳在零售板塊的布局并不多,而是更看重快速供應鏈。“重視供應鏈的邏輯與海底撈相似,品類標準化程度越高,復制能越快,口味也有保障,這也是快時尚品牌發展的基本。”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同時,綠茶餐廳有意向海外市場擴張,其第一家海外店(美國洛杉磯)正在籌建中。
西部證券在研報中指出,中長期來看,中式餐飲行業迎來年輕化、品牌化、品質化、標準化消費變革機遇,未來5-10年強品牌勢能企業有望充分受益渠道下沉、市占率提升紅利。
但黃記煌創始人黃耕則公開提醒餐飲營業,“資本是一把‘雙刃劍’,接受投資一定要看企業是否具有投資的基本基因,必須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