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大咖齊聚一堂
此次峰會以“新物種·新消費·新變革”為主題,通過業內精英的主題演講以及圓桌論壇,與現場200多位餐飲同行進行深度探討,著重關注“消費升級下的餐飲體驗新提升”,站在環境、企業、文化、服務、品質的角度,嘗試根據不一樣的多維度的連接方式創建戰略升級路徑,為企業價值、管理以及商業可持續帶來更多新思路。
峰會當天開展了7場嘉賓主題演講,吖咪創始人季攀、牧之初心合伙人&CMO白陽、中國互聯網餐飲研究院副院長羅華山、點旨一盅&聯合造食的創始人陳大口、華空間設計創始人熊華陽、不怕虎牛腩創始人項韜、集美山田組董事陳美伊等餐飲大咖齊聚一堂,分別就新物種與盲端側枝、餐飲變革下的互動方式、餐飲如何玩轉新媒體營銷問題等分享各自見解。
嘉賓圓桌對話
另外,圓桌對話中,7位嘉賓面對面交流。從餐飲零售企業如何在消費升級下擁抱新的機遇,并從用戶體驗和服務創新的角度,7位嘉賓各自發表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季攀認為標簽感特別重要,消費升級要從物道體驗到標簽進行。羅華山建議大家關注產品的場景化是一個方向,另外還需要關注品牌符號背后所帶來的象征意義。
吖咪創始人季攀
吖咪創始人季攀在主題演講中就盲端側枝理論,分享了“如何喜新不厭舊”的想法。盲端是指舊的物種,側枝是指新的物種。大家對新物種的到來有三種典型的態度:看不見、看不懂、看不起。主流盲端的生存障礙是:1、太強大,一切為此而生;2、太相似,大家彼此固化;3、太傲慢,瞧不起新物種。他認為主流不會是長遠的,所有新的主流一定來源于異端,他建議:1、保留住自己的盲端,保持住對異端的關注,不要犯喜新厭舊之毛病;2、保持住跟跨界的人、跨界的資源、跨界的企業、跨界的組織之間多來合作,多來交流,所有新的物種都是跨界鏈接才出現;3、社群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部分,用社群的思維去面對消費者,用社群的想法來鏈接所有有可能鏈接的資源。在主流衰喪,異端興起的時候,需要我們大家一起來迎接它,看懂它,也看得它。
中國互聯網餐飲研究院副院長羅華山
中國互聯網餐飲研究院副院長羅華山以“餐飲如何玩轉新媒體營銷”為主題,從全國餐飲大數據、90后新人群消費的特征來進行分析。他認為目前餐飲面臨4種“新常態”,分別是:競爭加劇、微利時代、客群變化、模式升級。
消費升級就是從產品到“新消費主義”,在這個里面,消費者消費不僅是產品與服務的使用價值,更多的是符號象征的精神價值,也就是品牌!最終就是要挖掘消費者未被滿足或者自己都不清楚的欲望,從場景感,從產品的品類中找到他們的需求。
在餐飲新媒體營銷這塊,羅華山這四年來跟非常多的餐飲企業接觸中發現,80%餐飲品牌在新媒體沉默,他們不知道玩法,沒有建立有效的鏈接。他認為餐飲人要學會制造內容,制造媒體的內容,成為媒體愿意傳播的紅人。
餐飲新媒體的玩法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內容自傳播OR平臺導流;產品場景化OR用戶社群化;存量OR增量;行業媒體OR美食大號。
“點旨一盅”&“聯合造食”聯合創始人陳大口
“點旨一盅”&“聯合造食”聯合創始人陳大口在2013年從媒體人轉身為餐飲人,創建了“點旨一盅”。作為一個“跨界打劫”的外行人,在此過程中遇到很多坎,他說自己“交了很多學費”,也以此為契機,他和伙伴創辦了“聯合造食”,整合國內各大餐飲機構,凝聚一批餐飲業投資人,致力于為餐飲創業者提供靈活舒適的辦公環境和豐富的餐飲創業資源平臺。
他認為,餐飲人應該卸下競爭壁壘,實現資源共享,做到信息互動和經營互助,一同抓住機遇,找到專業的伙伴一起努力,就像射手不必去扛血,各人可以負責自身專長,創建一個良性發展的餐飲界生態平臺。
華空間設計創始人熊華陽
熊華陽是設計師出身,他創立的華空間設計專門從事餐飲空間設計已有14年歷史。在演講中,他認為所有的企業做的都是一件事,即創造與傳遞價值,而企業價值觀念的外部表達就是品牌。餐飲品牌能否發展,在于品牌價值的觀念是否被大眾接受,和價值傳遞的方式是否適應社會環境。企業只有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才能游刃有余的適應新環境。
隨著時代發展,以客戶為中心的體驗經濟成為主流。對餐飲品牌來說,店面環境是傳遞品牌理念的重要渠道,強化體驗是傳遞品牌理念的重要方式。因此,分析顧客需求,從精神性和功能性兩個維度提升顧客的體驗,建立一個循環的體驗過程,形成顧客對品牌的認可,對一個品牌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牧之初心CMO白陽
隨著中產階級逐步成為消費主力,消費者的觀念在轉變,更追求商品的高品質的性價比。牧之初心CMO白陽在演講中以牧之初心為切入點,和大家分享了在消費觀念改變,餐飲消費升級背后的產業重構。
白陽認為,牛排消費在行業中存在兩個痛點:高檔西餐廳中的牛排價格過高,無法成為高頻消費;低價牛排餐廳多使用由食品工業加工的重組肉和腌制肉。于是,牧之初心重新定義牛排的用餐方式,做一個專注做牛排的品牌,只提供四款牛排,通過專注來實現牛排的做高性價比。
他們這樣的細分化,消費者會有兩種感受:高性價比,較低的客單價就能吃到一份加拿大的原切牛排;牛排現場切、現場煎的全新體驗。
而這高性價比的產品,源于他們在后端的各項動作:進行供應鏈整合,原材料從加拿大牧場屠宰、切分后真空包裝直運到店內,同時舍棄大店面、精裝修,降低了成本;參考麥當勞的模式,20-50平米的店面+5-6名人員,實現高坪效高品質。
在消費升級下,餐飲行業只有做好分類細分,才能越做越專業。同時應加重對后端運作的重視,從而從本質上實現產品的性價比,實現產業重構。
不怕虎牛腩”創始人項韜
不怕虎牛腩”創始人項韜在本次演講中教給大家“戀愛秘籍”。在個體消費時代下,企業與顧客的溝通效果越來越差。這源于消費模式的幾種轉變:與顧客關系更具黏性;品牌由賣商品進化到售賣價值觀;由企業自己營銷,變成凝聚顧客為企業營銷;更多企業選擇通過宣傳創始人等個體來促進銷售;小眾品牌崛起;顧客購物需求由“我需要”變成“我想要”。面對消費態勢的轉變,餐飲業更應如戀愛般與顧客產生更深的聯系。關于如何談這場“戀愛”,他也給了幾點意見。
賦予人性:最便捷的方法是將創始人與品牌深刻綁定,建立品牌人格形象,另一個方法則是根據品牌特點打造。創造場景:塑造一個消費環境,打造符合品牌理念的空間場景,戳中顧客的情感需求。輸出內容:內容應通過言談舉止、餐廳環境等打造,不應盲目追熱點。抹掉邊界:跨界不等于抱大腿,而是與門當戶對的對象跨界,也可自身進行空間、形象、時間的拓展。擁抱亞文化:重視對亞文化圈子的融入。
集美山田組董事 &設計總監陳美伊女士
很多餐飲人在餐飲變化中實踐,獲得新的經驗,讓餐飲暫時度過變革的瞬間,但市場并非靜止,對此集美山田組董事 &設計總監陳美伊女士分享了《可持續發展的餐飲設計》,并提出只有在關注市場環境變化,親身體驗新消費、新變革的情況下,做好自己核心的產品,同時,關注市場對消費體驗(裝修環境、顏值菜品、餐飲花樣....)的變化,還有最重要的:無論“新物種·新消費·新變革”怎么發展,餐廳生命力的持久,都離不開可持續這個理念。
何為可持續?餐廳生命周期的不斷延長。讓老品牌+新體驗(互動)、讓老品牌+新外衣(環境)、讓老品牌+新活力(創新),通過原創的設計、策劃,讓品牌更加鮮明。
此次峰會到這里已經圓滿結束,相信大家在此次峰會中也收獲不少干貨。但是在“新物種·新消費·新變革”下,我們需要更多的思考,也需要更多的改變,只有做好準備,在下一個浪潮來臨時,才能站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