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舉辦六屆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認知。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從政府、到企業、到公眾監督、到消費者,是不能缺位的四位一體,但是如何讓最后一個環節更科學、真實的食品安全信息傳遞到消費者,是當前食品安全的一個重點環節,也是社會共治的關鍵。
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監管必須“零容忍”。1%的食品安全風險,落到一個消費者、一個家庭頭上,都是100%的不安全。政府除了要加強監管,食品企業更要自律,做好食品的安全生產。大型企業在食品生產每個環節所做的保障措施,不僅能夠將食品安全風險降到最低,同時,也讓消費者了解現代食品工業如何保證食品安全。因此,建立參觀通道,開放工廠,則是企業在食品安全科普宣傳中的責任與擔當。
“今年科協主題日活動內容新穎、形式靈活、還攜手媒體朋友擴大宣傳覆蓋面,相信一定能夠增進食品安全科普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幫助社會公眾提高科學素養,提振消費信心,更主動地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孫咸澤表示。
6月25日,以“食品安全進社區、進網絡、進工廠”為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聯合承辦的“2016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以此展開公眾的食品安全知識的傳播。
2016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國務院辦公廳于今年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中,重點任務之一就是“實施社區科普益民工程”,同時強調要廣泛開展社區科技教育;實施方案同時也將“實施科普信息化工程”作為重點任務。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還從食品安全進網絡的角度,提升優質科普內容供給能力。但隨著近年來網絡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普及,科普信息化建設已是科普工作的核心。而大數據、云計算的興起,也給科普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與突破,為此中國科協打造了“科普中國”品牌,并于2015年成功上線,通過平臺與線下的一系列活動,“科普中國”品牌已經在公眾科普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力。
此外,中國科技技術學會與光明網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同退出科普對話類欄目《食品安全大咖談》,利用融媒體,向公眾傳遞食品安全知識,回應公眾擔憂與關切。